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

● 學習技術應該從幾歲開始呢?

學習技術應該從幾歲開始呢?—兼論通才與專才
【陳鍾誠/金門大學資訊工程系助理教授】

圖/本報系資料照片
● 前言
話說,在這個時代,想要學習技術應該從幾歲開始呢?
關於這個問題,請讓我們先參考一下幾個人的想法:
● 兩種想法
首先,讓我們看朱敬一在〈為什麼需要實施十二年國教?〉這篇專訪中提到的一段話:

美國芝加哥大學前校長赫欽斯(R. M. Hutchins)有句名言,「教育不是為了訓練專業,而是為了培養公民。」培養公民即為「基本溝通技巧」和「共同文化價值」的概念延伸,是一種公民素養。
所以現代的教育,基礎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公民,要先博雅、再學技藝,要先做社會公民、再去選擇專業。其實社會分工愈來愈細之後,無所謂及早進入專業的問題,太早進入反而無助於宏觀的了解。例如太早進入電腦維修的技術,反而不知道電子科技發展的大藍圖,可能目光如豆、無助於自我實現。所以先廣博而後專精,在這時代是好的。
接著,再讓我們看看網友 Xdite 在臉書上寫的一些想法:

一般來說教一項技能的順序都是這樣:
1.教一些超級基礎,基本救生圈技能,不容易滅頂。
2.放手讓學生惡搞、亂作、做成品 做中學有興趣的主題。
3.有興趣的人留下,從頭學基礎的理論,打下深厚基礎。配合這些深厚基礎以及之前的實作能力,創作出驚人的作品。

對比起外國教育不就是這樣嗎?

1.教一些超級基礎,基本救生圈技能,不容易滅頂 (7-12歲)。
2.放手讓學生惡搞,亂作、做成品,做中學有興趣的主題 (12-18歲)。
3.有興趣的人留下,從頭學基礎的理論,打下深厚基礎。配合這些深厚基礎,以及之前的實作能力,創作出驚人的作品 (18-22 歲)。

結果台灣好像是 7-22 歲都在……學理論。
對於上述兩種不同的想法,您覺得哪個有道理呢?
● 廣博或專精
有些人可能會覺得,「赫欽斯」可是芝加哥大學前校長喔!而且有「朱敬一」院士的加持,所以講的話當然是比較有道理的啊!
且讓我們用速讀的方式在讀一次「赫欽斯」和「朱敬一」的主張:

「教育不是為了訓練專業,而是為了培養公民。……所以要先博雅、再學技藝,要先做社會公民、再去選擇專業。……無所謂及早進入專業的問題,太早進入……可能目光如豆、無助於自我實現。……所以先廣博而後專精……」
假如,在這種想法的主導之下,我們可能就會有下列的想法:

「念高中比較好,因為我們大家都是公民,而且沒有人想要『目光如豆』……」

然後,我們的教育部就有了一些政策用語,說「好的專科可以升格為技術學院、好的技術學院可以升格為科技大學」……
於是,我們有了 170 所大學!
相反的,Xdite 只是個網友,雖然他有開了兩間公司,但是都還不是很大,所以他講的話應該不太需要重視才對,那就讓我們以更快的速度再閱讀一遍:

「超級基礎……救生圈技能……滅頂……學生惡搞……亂作……」

很明顯的,勝負已分,「赫欽斯」和「朱敬一」獲勝了,而且 Xdite 幾乎是被完封到最後一場!
於是,我們爭來爭去,爭來又爭去,就是為了讓小孩上大學,因為大學培養「高級人才」,而技職培養的就是那種「目光如豆」的專才。結果就是我們的小孩,在 7-18 歲的 12 年當中,都在學理論,學習「國英數理化史地」,而且都一直在考試。
然後,當他們好不容易考上大學了,卻發現大學裏沒有教技藝的 (因為那是技職教的,大學學這種東西太 Low Class 了) 。於是我們陪養了一堆「要先博雅、再學技藝」的公民,結果最後這些人到了一個沒有技藝的地方去學技藝。
● 問題在哪裡?
請注意,我不是刻意要讓大學看起來很愚蠢,但是上述過程看起來真的很蠢!
為甚麼會這樣呢?
關於這點,我也想不太清楚,直到有一天,我看到了下列這個中國的 「邏輯思維網路節目」影片:

如果您真的看完上述影片,肯定會發現一點,華人世界的思維在教育這一點上幾乎是一模一樣的,不論是台灣或中國大陸都是如此。
在上述影片中,我們看到北京大學的鄭也夫教授在《吾國教育病理》這本書裏所提到的問題,除了「一胎化」之外,其他的部份好像台灣也都有了 (特別是教育的軍備競賽這一項) 。而且、雖然我們沒有一胎化政策,但生育率也確實早已低於一胎了。
● 通才與專才
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?赫欽斯說:「教育不是為了訓練專業,而是為了培養公民。」,但大前研一說:「專業是你的唯一生存之道」,於是我們得到一個結論,就是教育部培養出來的公民全都無法生存, 因為「教育不是為了訓練專業,但是專業卻是唯一的生存之道」
(嗚呼!難怪我們都只能領 22k 而且快活不下去了)
我相信「赫欽斯」所說的不是人不需要具備專業能力,而是太早訓練專業不見得是件好事,而且可能會有害!關於這點,我並不反對,反而我是有些認同的。
但是,我想問的是,提早訓練專業能力真的會讓你「目光如豆」嗎?學習一定要像金字塔一樣「先廣博而後專精」嗎?不能像 101 大樓那樣直衝雲霄嗎?
甚至,我們不能「先專精然後再廣博」,先學「水電」然後再來學「微積分」嗎? 或像「朱銘」一樣先成為「雕刻師」,然後再找「楊英風」學藝術,成為「雕刻藝術大師」嗎?
「先專精然後再廣博」,這樣的倒金字塔結構一定會垮掉嗎?
我的想法是:胡扯!
這種想法是把「學習的時間先後順序」類比到「金字塔底端到頂端的空間高低慨念」,這完全是拿香蕉比雞腿毫無根據的一種聯想,千萬不要被這種奇怪的聯想所蒙騙,那只是一種文字遊戲,語言的騙術而已。
我們要如何才能不會被騙呢?究竟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才是好的呢?
就我個人的經驗,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學習方式,且讓我借用「笑傲江湖」裏華山派的兩個分支,氣宗劍宗來說明這兩種學習方式的差異。
赫欽斯說:「教育不是為了訓練專業,而是為了培養公民。」這種想法,其實就是「氣宗」式的,他想表達的是別急著練劍,你必須先把內在修為 (內功) 照顧好,成為一個有思考能力的公民之後,再去學習專業能力,這樣眼界才不容易受到侷限。
而 Xdite 所說的下列方式,則是採用「劍宗」式的學習法,有了基本概念 (不會拿著劍亂刺,害人傷己) 之後就直接開始進入實作 (練劍) ,等到劍術有了一定程度而且找到目標之後,再回過頭來學習基礎理論 (練氣) ,然後在達到「氣劍合一」的境界之後就能出去闖蕩江湖,行俠仗義了。
然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方式,似乎要求大家在還沒有碰過劍之前,全部從馬步開始練 (氣宗的基礎),而且一練就是 12-16 年,甚至有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碰到劍,所以 Xdite 才會指出「台灣 7-22 歲都在學理論」。
● 學習技術應該從幾歲開始呢?
讓我們回到本文的主題—學習技術應該從幾歲開始呢?
當然,這件事情其實隨著領域不同而有差異。
舉例而言,假如您讓一個還沒辦法定下心來的小孩去學習「高壓電」配線,那肯定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,所以要學「高壓電配線」,絕對需要一個穩定的心性才行,這通常必須要等到 12 或 15 歲以上才不會有太大的安全顧慮的,而且老師也一定要非常謹慎小心才行。(或許可以從理論基礎和小電流低電壓的線路開始學起)
另方面,如果要學電腦,甚至是程式設計,這件事情就比較沒有危險性的問題,因此只要學會基本的程式詞彙和打字,就可以開始學習了「程式設計」了,甚至有些工具 (像是 Scratch 、 App Inventor 、 Visual Studio ) 可以讓你用拖拉的方式就做出很多基礎的程式,並不需要直接用打字的方式撰寫程式的,這些工具可以用來帶領初學者進入程式領域。
以我自己的兩個小男孩為例,目前念四年級的老大「服從性較高,自主性較低」,因此很能適應目前的學校教育,我認為他是可以接受「氣宗式」教育的人,所以我就讓他繼續正常的國中小教育。但是念三年級的老二「自主性較高、很難忍受一直寫功課的方式」,於是當我說要推動的 「Maker 型實驗教育」 時,雖然我壓根沒有想到要他參加,但是他主動要求加入,於是我就同意了,並且幫他送出了自學申請!
儘管小朋友往往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但我們的「Maker 型實驗教育」會盡可能讓他們多方嘗試,不見得一定要學「程式設計」,例如老二最近說想學楊琴,所以想參加「國樂社」,而老大說想學「小提琴」,所以想參加「弦樂社」,於是我們就讓他們都參加了這些社團,雖然我還沒有答應讓他們買楊琴和小提琴。
且讓我再度回到自己專長的領域,闡述一下到底幾歲適合學程式呢? 就我的觀察,我認為 9-15 歲開始其實都還不錯,因為只要學會國語的「聽說讀寫」,基本的「加減乘除」算術,還有少許的「英文」之後,就可以開始學習程式設計了。
我曾經教過幾個國中三年級的學生寫程式,我發現國三生的學習速度其實比大一的學生還要快,而且通常動機很強,因此若您想讓小孩嘗試學習「程式設計」,我會建議可以在國中階段切入,應該會是一個不錯的時間點。
● 疑問
至於,為甚麼「國三學程式會比大一生要快呢?」,這恐怕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,或許這根本是一個不正確的觀察也說不定!
不過我的心裏其實有那麼一個小小的想法,「會不會是那個長達 12 年的國民義務教育,已經將他們的好奇心與熱情摧毀殆盡了呢?」或許不見得正確,但還是提出來給大家參考看看。
或許吧,我永遠都不會知道這個猜想是對的還錯的,或許有人會想用較科學的方法研究這個問題也說不定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